系统简介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虫害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一、危害状   

    成虫或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小孔后变成褴色斑纹,过多会致叶片枯萎,被害果实则被啃食成许多小孔逐渐变硬,并有苦味。

二、分类地位
    属鞘翅目,瓢虫科。

三、形态特征
    成虫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有时合成一个),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

四、生活史与习性     
    1 发生代数: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少数发生1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石洞、石缝、树枝或屋沿下,有时在篱笆下、土穴内以及各种缝隙中越冬。沙质土中较适合其生存,入土深度一般为3~6厘米。
    在华北地区,一般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先飞到杂草上栖居,以后转到马铃薯上为害,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大量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严重时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为8月上旬,8月下旬为化蛹盛期,8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羽化,进行为害并迁移越冬。
    2 危害习性:成虫早晚蛰伏,白天觅食、迁移、飞翔、交配、产卵,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成虫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以后又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假死性强,受惊后跌落地面不动。

五、发生与环境
    两种瓢虫的发生适温是22~28℃,相对湿度76~84%。各地气候差异较大,有此温、湿度标准、可预测当地的主要发生季节。另外,马铃薯瓢虫如果缺少马铃薯作食料,则很难顺利完成生活史,因此,马铃薯瓢虫的发生与马铃薯的栽培情况关系密切。

六、防治方法
    1 捕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间,利用其有假死性的习性。进行药水盆捕杀,中午时间效果较好。
    2 采卵块:鉴于瓢虫的卵呈块状,每块数十粒,所以及时进行人工采卵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3 整地与处理残株:作物收获后,在残株上有瓢虫潜伏,结合处理残株并进行耕地,可消灭缝隙中的虫体。
    4 药剂防治: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1代幼虫孵化盛期防治效果较好,可选用4000倍液的杀灭菊酯,1000倍液的敌敌畏(低温期)或常用的1000~1500倍液马拉硫磷喷雾 。
    

<<返回顶部

 

马铃薯甲虫

一、危害状
    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为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

二、分类地位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原产在美国,后传入法国、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美洲一些国家,是我国外检对象。

三、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9~11mm,椭圆形,背面隆起,雄虫小于雌虫,背面稍平,体黄色至橙黄色,头部、前胸、腹部具黑斑点,鞘翅上各有5条黑纹,头宽于长,具3个斑点。眼肾形黑色。触角细长11节,长达前胸后角,第1节粗且长,第2节较3节短,1~6节为黄色,7~11节黑色。前胸背板有斑点10多个,中间2个大,两侧各生大小不等的斑点4~5个,腹部每节有斑点4个。卵长约2mm,椭圆形,黄色,多个排成块。幼虫体暗红色,腹部膨胀高隆,头两侧各具瘤状小眼6个和具3节的短触角1个,触角稍可伸缩。 

四、生活史与习性
    美国年生2代,欧洲1~3代,以成虫在土深7.6~12.7cm处越冬,翌春土温15℃时,成虫出土活动,发育适温25~33℃。在马铃薯田飞翔经补充营养开始交尾把卵块产在叶背,每卵块有20~60粒卵,产卵期2个月,每雌产卵400粒,卵期5~7天,初孵幼虫取食叶片,幼虫期约15~35天,4龄幼虫食量占77%,老熟后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后出土继续为害,多雨年份发生轻。该虫适应能力强。

五、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严防人为传入,一旦传入要及早铲除。
    2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种植早熟品种,对控制该虫密度具明显作用。
    3 生物防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600倍液。
    4 发生初期喷洒杀虫畏、磷胺、甲萘威等杀虫剂,该虫对杀虫剂容易产生抗性,应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
    5 用真空吸虫器和丙烷火焰器等进行物理与机械防治,用丙烷火焰器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虫效果可达80%以上。
  

  <<返回顶部

 

马铃薯块茎蛾

一、危害状
    幼虫潜入叶内,沿叶脉蛀食叶肉,余留上下表皮,呈半透明状,严重时嫩茎、叶芽也被害枯死,幼苗可全株死亡。田间或贮藏期可钻蛀马铃薯块茎,呈蜂窝状甚至全部蛀空,外表皱缩,并引起腐烂。

二、分类地位
     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 鳞翅目,麦蛾科。别名 马铃薯麦蛾、番茄潜叶蛾、烟潜叶蛾。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mm,翅展13~15mm,灰褐色。前翅狭长,中央有4~5个褐斑,缘毛较长;后翅烟灰色,缘毛甚长。卵约0.5mm,椭圆形,黄白色至黑褐色,带紫色光泽。末龄幼虫体长11~15mm,灰白色,老熟时背面呈粉红色或棕黄色。蛹长5~7mm,初期淡绿色,末期黑褐色。第10腹节腹面中央凹入,背面中央有一角刺,末端向上弯曲。茧灰白色,外面粘附泥土或黄色排泄物。

四、生活史与习性
    分布于我国西部及南方,以西南地区发生最重。在西南各省年发生6~9代,以幼虫或蛹在枯叶或贮藏的块茎内越冬。田问马铃薯以5月及11月受害较严重,室内贮存块茎在7~9月受害严重。成虫夜出,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脉处和茎基部,薯块上卵多产在芽眼、破皮、裂缝等处。幼虫孵化后四处爬散,吐丝下垂,随风飘落在邻近植株叶片上潜入叶内为害,在块茎上则从芽眼蛀入。卵期4~20天;幼虫期7~11天;蛹期6~20天。

五、发生与环境
    此虫的个体发育主要受温度、光照和湿度影响。一般冬季严寒,次年发生量大减。在我国北方,由于温差大、寒流多、湿度低,对马铃薯块茎蛾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夏季高温有利于此虫的发生。因此,此虫在我国南方发生危害重于北方。

六、防治方法
    1 药剂处理种薯:对有虫的种薯,用溴甲烷或二硫化碳熏蒸,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种薯,晾干后再贮存。
    2 及时培土:在田间勿让薯块露出表土,以免被成虫产卵。
    3 药剂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可喷洒10%赛波凯乳油2000倍液或0.12%天力E号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返回顶部

 

马铃薯蚜虫

一、危害状
    杂食性,寄主多,越冬寄主多为蔷薇科木本植物(如桃、李、梅、杏、樱桃等);夏寄主多为草本植物(除包括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蔬菜外,还包括许多一二年生草本观赏植物,特别是温室花卉)。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吸汁危害,还可传播病毒病。

二、分类地位
    危害马铃薯的蚜虫主要是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分类上属同翅目、蚜总科、蚜科。

三、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为体形细小(长约2毫米)、柔软、呈椭圆形的小虫子,体色多变,以绿色为多,也有黄绿色或樱红色的。

四、生活史与习性
    其生活史属全周期迁移式,即该虫可营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交替的繁殖方式,并具有季节性的寄主转换习性,可在冬寄主与夏寄主上往返迁移危害。但在温室内及温暖的南方地区,该虫终年营孤雌生殖,且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年发生世代多达30代以上。

五、发生与环境
    蚜虫在生活环境良好的条件下,一般产生无翅蚜。当环境或营养条件变劣,如高温、光照延长或不足,相对湿度低、植物水分不够、植株衰老、糖分增加、蛋白质减少,或种群密度大、过分拥挤时,就会产生有翅蚜。

六、预测预报
     可每2~3天调查一次,也可用黄皿、黄板诱蚜进行预测。黄皿、黄板离地的高度0.5cm左右,每隔1天记载1次。出现有翅蚜后2~7天即为田间有翅蚜出现的高峰期,也就是田间防治适期。

七、防治方法
    1 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有助于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消灭部分蚜虫。
    2 加强测报,抓住田间蚜虫点片发生阶段及时施药,药剂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粉2 000~3 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6 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或2.5%功夫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或40%菊杀乳油、或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2~3次,隔7~1 5天1次,交替喷施,前密后疏。
    3 必要时在有翅蚜向薯田迁飞时,田间插上涂有机油的黄板(黄板高出作物60厘米,450块/公顷),诱杀有翅蚜,或在田间插竿拉挂1 0厘米宽的银灰色反光膜条驱避蚜虫。
    

<<返回顶部

 

马铃薯茶黄螨

一、危害状
     发生部位:如果发现蔬菜的嫩叶、顶尖最先发生不正常的现象,植株茎秆内无任何褐变,叶部无水渍状或腐烂症状,应进一步诊查是不是发生了茶黄螨危害。
     危害症:马铃薯受茶黄螨危害叶发黑,叶背呈油浸状。

二、分类地位
    螨类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

三、形态特征
    茶黄螨是一种蔬菜上常发生的小型虫害,体长仅0.2毫米,体色不同于一般蜘蛛,没有明显的红色,而是透明色,肉眼难以观察。

四、生活史与习性
    有趋嫩性:成螨和幼螨集中在植株幼嫩的心叶、顶尖上,或嫩茎、嫩枝和幼果上。当危害部位变老后,马上转移到别的幼嫩处。

五、发生与环境
    茶黄螨与一般红蜘蛛适宜高温干旱条件的习性不同,茶黄螨的卵和幼螨要求相对湿度在80%以上,因此北方地区伏天潮湿条件下发生茶黄螨,而温室中如通风不良、潮湿,也会引发茶黄螨。

六、防治方法    
    1 诊断。由于茶黄螨个体小,危害症状与病毒病和生理性病害易混淆,因此发生不正常情况时,应先诊断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病毒病也发生在嫩叶,表现为小叶,叶皱缩;生理性病害也引起落花、落果。但病毒病在干旱条件下发生,除了小叶外,多数病毒病在叶上会表现黄绿相间的斑驳;生理性病害一般与高温干旱有关,如缺素症、日灼。而在高温高湿的季节中就一定要注意茶黄螨。如果植株嫩部发生小叶、僵直、变厚,应怀疑茶黄螨。
    2 叶背着药是关键。茶黄螨主要集中于幼嫩叶的背面,所以喷施杀螨剂时要上喷下翻,注重喷幼嫩部位,翻过喷头向上喷叶背。防治选用15%哒螨酮3000倍液或1.8%虫螨克2000倍液,连喷2~3次。

<<返回顶部

 

马铃薯--地老虎

一、危害状
    以幼虫危害性大。成虫是一种夜蛾,分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等多种。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等作物的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进虫洞。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它也会在地下咬食块茎,咬出的孔洞比蛴螬咬的小一些。

二、分类地位
    地老虎幼虫俗称地蚕,属鳞翅目,夜蛾科。

三、形态特征
    地老虎的幼虫,是黄褐、暗褐或黑褐色的肉虫,一般长3~5厘米。

四、生活史与习性
    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宜时可终年繁殖。在我国1年1~7代,年发生代数和发生期因地而已。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土缝、杂草丛、屋檐下或其它隐蔽处;夜晚活动、取食、交配和产卵。幼虫一般6龄,少数个体7~8龄。成虫老熟后,常迁移到田埂、田边、杂草根际等干燥的地方,入土6~10cm筑土室化蛹。

五、发生与环境
    小地老虎喜欢阴湿环境,田间覆盖度大、杂草多、土壤湿度大的地方虫量大;黄地老虎喜欢干旱环境,对湿度要求不高,夏季怕热。它们的成虫都有趋光性和趋糖蜜性。

六、预测预报
    防治地老虎的关键是掌握在3龄以前。所以必须对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为防治提供依据。
    诱测越冬带成虫发生期,预测2龄幼虫生盛发期。从3月上中旬至5月下旬,用糖醋液或黑光灯诱蛾,逐日记载雌雄蛾数,当蛾量突然增加,雌蛾占总蛾量的10%左右时,表示成虫进入盛发期,诱得雌蛾最多的一天,就是发蛾高峰期。按照发蛾高峰期加上产卵前期(4天)、卵期、1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半数,就可以预测第一代小地老虎2龄幼虫生发期,也就是防治适期。

七、防治方法
   1 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
   2 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
   3 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
   4 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1.5~2千克及大风雷等,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
   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
   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在炒熟的麦麸、玉米或糠中,做成毒饵,在晚上撒于田间。

    <<返回顶部

 

马铃薯--金针虫

一、危害状
    以幼虫危害,春季钻蛀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一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

二、分类地位
    金针虫是叩头甲幼虫的通称,属鞘翅目,叩头甲科。

三、形态特征
    幼虫初孵化出来时为白色,随着生长的变化而变色,有光泽,体硬,长2~3厘米,细长。

四、生活史与习性
    金针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钻入土里60厘米以下的地方越冬,钻入时留有虫洞,春季再由虫洞上升到耕作层。夏季土温超过17℃时,它便逐渐下移;秋季地表温度下降后,又进入耕作层危害。
    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卵散产于表土层。

五、发生与环境
    1 沟金针虫:国内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湖北、安徽、陕西、甘肃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其中以旱作区有机质较为缺乏而土质较为疏松的粉沙壤土和粉沙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是我国中部和北部旱作地区的重要地下害虫。
    2 细胸金针虫:国内分布于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如黑龙江、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自治区),其中以水浇地、较湿的低洼过水地、黄河沿岸的淤地、有机质较多的粘土地带发生较重。

六、预测预报
    1 挖土调查法。调查时间宜在秋季进行,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按不同土质、地势、茬口分别进行。
    2 灯光诱测法。可从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时开始,至秋末越冬止或在大量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测。
    3 食物诱集法。一般在冬播或春播前,每隔50cm穴播小麦或玉米,当发现幼苗受害后,挖土检查,效果很好。
    4 糖醋盆诱集法。当盆内诱虫数量突增或雌雄比接近1:1时,是成虫发生盛期,应立即防治 。

七、防治方法
    1 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
    2 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
    3 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
    4 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1.5~2千克及大风雷等,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
    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
    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在炒熟的麦麸、玉米或糠中,做成毒饵,在晚上撒于田间 。

 <<返回顶部

马铃薯地下害虫--蝼蛄

一、危害状
    蝼蛄的成虫(翅已长全的)、若虫(翅未长全的)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它用口器和前边的大爪子(前足)把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也有时咬食芽块,使芽子不能生长,造成缺苗。它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苗子生长,甚至死亡。它在秋季咬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造成腐烂。

二、分类地位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

三、形态特征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四、生活史与习性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五、发生与环境
     1 华北蝼蛄: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种类。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如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以及辽宁和吉林的西部等地区。
     2 东方蝼蛄:在我国的分布是蝼蛄中最为普遍的,属全国性害虫。各省(自治区)均有分布 。

六、预测预报
    同金针虫。

七、防治方法
    同金针虫。

     <<返回顶部

 

马铃薯蛴螬

一、危害状
    在马铃薯田中,它主要危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成虫(金龟子)还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

二、分类地位
     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的通称,属鞘翅目,金龟甲总科。

三、形态特征
     幼虫有3对胸足,体肥胖,乳白色,常卷缩成马蹄形,假死性。

四、生活史与习性
    蛴螬及其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成虫在地下40厘米以下、幼虫在地下90厘米以下越冬,春季再上升到10厘米左右深的耕作层。
    成虫昼伏夜出,日落后开始出土。成虫有假死性。成虫对食物有选择性,喜食大豆叶、花生叶、榆树叶、洋蹄草等。牲畜粪、腐烂的有机物有招引成虫产卵的作用。
    幼虫有三龄,全部历期在土壤中度过。其中以3龄幼虫历期最长、食量最大、危害最重。

五、发生与环境
    国内除西藏尚未报道外,各省(自治区)均有分布。但以气候较湿润切多果树、林木的地区发生较多。

六、预测预报
    同金针虫。

七、防治方法
    同金针虫。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2 China-blight&Asia-bl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冀ICP备08020150号